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云修路:年轻人对中交雪域修路的反应
10月10日,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路建)承建的芦岭项目色季拉山隧道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色季拉山隧道青年特种兵队长周俊飞正忙着指导年轻的项目员工继续进行主隧道和混凝土模板的施工。
色季拉山隧道位于西藏林芝市81区,平均海拔3500米,最高海拔4728米。作为西藏在建最长的公路隧道,建成后将显着增加通行能力,保障川藏铁路运输,便利货物流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民生。
在这条长达35米的隧道工程背后,有一群年轻的筑路工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中的一些人每天都会步行他们背负着30多公斤的测量仪器,在海拔5000米的雪线之间行走。他们中的一些人错过了孩子出生的视频,但准确地记录了每个眼线的弧度。有些人推迟婚礼只是为了确保穿过隧道时的毫米误差......
在西藏修建隧道时,项目成员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在施工过程中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平衡。为实现这一目标,该项目组建了一大批青年特种部队,与西藏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针对高海拔寒冷和高原生态脆弱等问题,制定了建设方案、建设方法和可复制、可推广的专利。
“这是我的祖国,每一寸绿色都必须得到保护。”赤列多杰是一位西藏工程师。在建筑工地上,他有一个特殊的头衔e:“植草外科医生”。
他带领的青年特种部队进行了一次创新性的植草手术。研究团队通过改造切叶装载机、采用各种存储系统以及使用遮光率50%至80%的智能卫生床系统,显着提高了移植成活率。不仅如此,团队的创新实践产生了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专利,为后续高原工程建设项目创造了可复制的技术专长和标准化。他们积累了一系列的运营范式。
项目建设期间,产业工人学校每晚举办,成为众多工人学习的好去处。在这里,青年特种兵、该项目总工程师杜晓宇将与大家分享他在该项目建设中的经验,并耐心应对各种问题。西藏工人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面对极寒、低氧和群众缺乏技能的双重挑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工人更快成长。”杜晓宇介绍说,为此,他们与西藏农牧大学合作搭建了产学研平台,采用“3D全息演示+理论讲解+现场实操”的模式,让“老派”工人将经验与新技术融为一体,成为能够精准开采复杂地质的新工匠。
“以前手工打孔时,我的背部伸不开,现在我学会了使用手提钻,不仅效率提高了,工资也增加了。”藏族工人普布扎西说。
该项目青年团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会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开展教育和扶贫活动,以及捐赠物资。累计向那曲、拉萨、康都、日喀则等地区的小学和住宅捐赠防疫资金和物资逾120万元,并进行个性化帮扶。他们主动承担起火灾防洪救援、道路抢修、交通事故救援、国家保护动物救援等紧急险情任务,架起了心与大地的桥梁。
十年来,中交青年扎根西藏,共参与建设项目34个,修建公路1100余公里,助力西藏“三纵两横六廊”路网加快形成。直接吸纳当地劳动力9000余人,农牧民收入增加8.8亿元。通过“双骨干配对”和“双语技术”他们培养了一支“形影不离的高原工匠群体”。